企业家如何突破 “成长困境”
——认知大智慧之二
(1)企业家的“成长困境”——不学习很心慌,越学习越迷茫
“赚钱是认知的变现,亏钱是认知的缺陷。”
这个当今流行的观念,强调的是认知能力的价值。而提高认知能力,需要的是持续的学习。
“夫国以一人兴,以一人亡。”
宋代大文豪苏洵在《管仲论》中的这一论断,说的是国家的成败系于最高领导人一身。而在企业这个商业王国, 决定企业成败的则是企业家本人。
所以,学习很重要,企业掌舵人的学习尤其重要。身处复杂而剧变的时代,企业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,不能持续地学习与成长,等待企业的,注定是迟早的败亡。
可是,在很多高校的EMBA课堂上,与那些“百战归来再读书”的企业家们交流,发现大家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尴尬:
“不学习很心慌,越学习越迷茫”。
这一现象,我们不妨称之为“学习悖论”或“成长困境”。
企业家应该如何化解 “学习悖论”,突破 “成长困境”?
(2)为什么“不学习很心慌”?
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人类早年的生活,曾如田园牧歌,简单质朴,悠闲从容,“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”。
现代城市,离开了机械和电脑,人类已无法工作;离开了自来水、管道煤气、电力和各种电器,人类已难以生活;这其中无论何种要素出现问题,都是单一的个体不能承受之重,都要依赖专业的人员与技术。科技的进步,社会生态的演进,已一步一步将我们推向复杂和变化的深渊。
面对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,企业家的事业,犹如在弯道众多的山区高速公路上驾车疾驰,前方越来越模糊不清,途中经常要变换车道,车速却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快,一不小心就会“Out of control”,轻则误入迷途,重则坠入万丈深渊。
电脑、手机、互联网……世界纷繁复杂;3G、4G、5G……时代瞬息万变;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甚至不会与你说再见。不学习,何以适应环境的复杂?不学习,何以驾驭时代的变化?
叫人如何不心慌?
(3)为什么“越学习越迷茫”?
平凡的人只会遇见,非凡的人则能预见。
早在2000多年前,庄子就已预见了“越学习越迷茫”的结果。在《养生主》中,庄子善意地提醒我们:“吾生也有涯,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矣”。在《秋水》篇中,庄子更直接指出,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会让人“迷乱”并失去自我—— “计人之所知,不若其所不知;其生之时,不若未生之时;以其至小,求穷其至大之域, 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。”
实际上,不仅生命是有限的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·西蒙告诉我们——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。如果借用计算机语言,就是人类的大脑,“内存”非常有限。电脑上装载内容太多,就会发生拥堵,难以运转或运行迟缓,甚至还会导致“系统崩盘”;同样,太多的知识充塞于我们的脑海,也会影响我们“思维的带宽”,因为,“文灭质,博溺心”,外在的知识会掩盖本质,博杂的学问会淹没心智。
习武之人都懂得一个常识:上乘武功的人,身体一定是轻快的,轻快的身体,才是“活”的,活的身体,才有力量;同样,上乘智慧的人,大脑也一定是轻快的,轻快的大脑,才是“活”的,“活”的大脑,才有智慧。
可是,现代教育让我们的大脑,显然是越来越沉重了。
那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,就敏锐地察觉:“人生而无知,但还不愚蠢。教育才把他们变蠢”。奇怪,难道教育还能将人变得愚蠢吗?
是的,现在世界盛行的教育体系,建立在西方分析式思维的基础上,这种分析式的逻辑思维,的确具备科学实证的力量。但太多分割的、琐碎的知识塞满现代人的大脑,很容易让人学到外在知识,却失去了内在的智慧,并在日益庞杂的知识迷宫里,歧路亡羊,迷失自己。
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”。大智慧通透豁达,小聪明琐琐碎碎。人类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极端,舍本逐末,丢失了智慧这一根本。
知识经济时代,面对知识的不断分化、裂变并呈几何级数的增长,如果我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、有限的理性和外在的方式,去明白这无限的知识,又如何不迷茫?必如夸父追日,荒唐而悲壮。
(4)心灵的内在与无限
其实,从认识论的角度,“阳明格竹”的困惑,就是 “越学习越迷茫”的典型场景呈现。
对这种困惑的根源,庄子的诊断是“吾生也有涯,知也无涯”,强调的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;在《道德经》中,老子的诊断是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”,即离开我们的内心越远,知道的就越少,强调的是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矛盾。也就是说,有限的生命、外在的追逐,注定无法让我们内心明白无限的知识世界。
如何突破“不学习很心慌,越学习越迷茫”的成长困境?关键要解决外在性与内在性、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。庄子用形象、生动又极为深刻的方式,给出了答案。
在《秋水》篇中,庄子讲过一个极简单又极玄妙的寓言故事:“夔怜蚿,蚿怜蛇,蛇怜风,风怜目,目怜心”,大意是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,多脚的蚿又羡慕无脚的蛇,无脚的蛇又羡慕无形的风,无形的风又羡慕轻松无为却瞬间到达的眼睛,无为的眼睛却羡慕涵容宇宙八荒的无限的心。整个链条,是有脚的羡慕无脚的,有形的羡慕无形的,有为的羡慕无为的,最后是有限的羡慕无限的,体现了阳明子说的,“圣人之学,以无为本”。
庄子的“羡慕链”,至“目怜心”达到高潮,也揭晓了我们渴望知晓的答案。“目”是外在的,其认知又是有限的;“心”是内在的,其认知则是无限的,所谓“精骛八极,心游万仞”。只有内在的知识,才是通透的知识;只有心灵的无限,才能驾驭知识的无限。
人的胃,需要食物,否则,就不能生存于世界;人的脑,需要知识,否则,就无法适应世界。但吃下的食物,需要消化,才能成为营养;学习的知识,需要内化,才能成为力量。试想,如果我们一天天的吃进食物,却不消化,会不会是生命的末日?太多知识,若不经内化,堆集于我们脑海,同样是一种伤害。
企业是充满竞争的创造性事业,惟自由的心灵,才有创造的力量。优秀的企业家,应该少执迷机械记忆的眼耳之学,多专注内化于心的身心之学,不要简单将知识“装在”身上,而要将它“长在”心上,将知识升华为智慧,这样的知识才不会“超重”压垮我们、才不会“变质”毒害我们,还能在心中不断融合生长。这样,企业家才能化繁为简,并以简驭繁,始终保持“心灵的自由度”,不断提高“思维的透明度”。
这,不正是阳明子“心即理”思想之智慧所在吗?
在瓦尔登湖畔,美国思想家梭罗晓谕世人:“唯有我们觉醒之际,天才会破晓。破晓的,不止是黎明。”是的,破晓的不只是黎明,更是我们的心。当我们的心灵破晓,它便像纤尘不染的瓦尔登湖一般,明净澄澈,无物不照。
最透彻的看见,是“心的看见”。因为心是眼耳鼻舌身等一切知觉的统帅。无论是梭罗沉思的瓦尔登湖,还是阳明子悟道的龙场,它们的作用,都是让人回归内心。所以,致力于分享智慧的香根湖畔智慧书院,用了这样一幅对联:
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矣
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返内心明外物 道哉
大道至简。瞧,庄子的题,老子的解,皆一言以蔽之。